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简称iPS。
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山中伸弥最早在世界著名学术杂志《细胞》上率先报道了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他们把Oct3/4,Sox2、c-Myc和Klf4这四种转录因子基因克隆入病毒载体,使其重新编程,然后引入小鼠成纤维细胞,发现可诱导其发生转化,产生的iPS细胞在形态、基因和蛋白表达、表观遗传修饰状态、细胞倍增能力、类胚体和畸形瘤生成能力、分化能力等方面都与胚胎干细胞相似。
随后世界各地不同科学家陆续发现其它方法同样也可以制造这种细胞。
2012年10月8日,英国生物学家约翰戈登和山中伸弥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2016年3月10日,由日本大阪大学眼科学教授西田幸二等人组成的科研小组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利用人工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一并培育出部分角膜、晶体和视网膜等眼睛主要部位的细胞。该成果被发表在本月9日的英国科学杂志《自然》电子版上。